新聞內容
食品外包裝侵權案頻發 專家建議企業應重視轉型研發
【中國包裝網訊】提起包裝仿冒傍名牌,多數消費者會認為這是小企業才會做出的舉動。
然而,打開百度,輸入“食品外包裝侵權”等關鍵詞后,國內多家知名企業的名字便會躍入眼簾。值得關注的是,上述所舉案例并非侵權企業的單一侵權行為。
有業內專家認為,知名企業的侵權案或許會給國內將山寨模仿默認為“潛規則”的食品企業提出警示,一味模仿競品的野蠻生長越來越走不通了,食品企業必須向重視研發和品牌溢價能力的精細型模式過渡轉型。
大面積山寨與知名企業放任有關
記者梳理了近幾年食品行業的侵權案件發現,“跟隨名牌”的現象十分普遍,其中不乏國內知名企業。以金鑼火腿腸為例,除了黑龍江因侵權雙匯火腿腸外包裝被下架的新馬克王、波羅米亞兩款火腿腸之外,金鑼旗下的Q香、臺式小烤腸等數款火腿腸也均涉嫌仿冒雙匯同款火腿腸的外包裝,并因此被雙匯告上法庭。
然而,這些坐在被告席上的國內知名企業的敗訴案例和天價罰款,并沒有阻擋住其他食品公司的不斷模仿和復制。
一位辦理過多起食品產品包裝仿冒侵權案例的律師向記者透露說,這種大面積的山寨和模仿行為,和被仿冒的企業放任不管的態度有關。
除此之外,維權時間長、賠償金額不高也是兩個重要原因。
從費列羅起訴金絲猴侵權到最后工商局判定罰款,再到雙匯集團2017年起訴金鑼集團產品包裝侵權至今仍無判決,這些訴訟的周期往往在一兩年,但即使判決了,被相關工商部門查處的最后賠償金額也未如愿。
專家:企業應重視轉型研發
國內部分食品企業始終施展“跟隨戰略”的最大惡果是,面世的產品同質化嚴重,銷售競爭最后往往變成價格戰。
此外,隨著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逐漸增強,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程度提高,“跟隨戰略”已經成為食品企業的障礙。
“最起碼,食品企業應該開始重視并轉型研發型企業,放棄過去以往那種只重視銷售渠道,不重視產品研發和實驗的成長模式,分析國內食品公司巨頭企業,可以看出,最后市場留下的往往是那些專注區域品牌等垂直市場、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企業。”一位國內知名食品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說。